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整合医学势不可挡

金晓霞 知社学术圈 2019-06-30

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的医学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未来的医学该如何发展?医学研究怎么做?中国工程院院士、副院长樊代明给大家诠释了这样一个个重磅的,事关人类医学前进方向的问题。


整合医学势不可挡



现代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随着科学道路发展,取得了辉煌成绩,同时出现了专业过度细化(Over specialization)、专科过度细划(Over division)和医学知识碎片化(Fragmented knowledge)的严重倾向,我把它缩写成O2F。O2F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个医生只能治一种病或少数的病,把病人局部的病治好了,但全身不一定能恢复健康甚至导致死亡。


整体整合医学(Holistic Integrative Medicine,HIM)简称整合医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为解决O2F问题而提出的。整合医学是指从人的整体出发,将医学各领域最先进的知识理论和临床各专科最有效的实践经验分别加以整合,并根据社会、环境、心理的现实进行修正、调整,使之成为更加适合人体健康和疾病治疗的新的医学知识体系。它的核心是遏制当前医学分科过细带来的很多问题,帮助临床医生树立整体观念,将病人看做具有社会心理需要的整体,而不是只重视其生理或病理变化的局部。整合医学的内涵包括整体观、整合观和医学观,致力于将数据和证据还原成事实,把认识和共识转化为经验,把技术和艺术聚合成医术。然后在事实、经验和医术层面反复实践,从而形成新的医学知识体系。


图片来自网络


“整体整合医学的提出大概有10年时间,现在已经深入人心。人类的医学发展经历了三个时代:经验医学时代、科学医学时代和整合医学时代,我们现在已跨入整合医学时代。”樊代明院士说。


“整合医学”在欧美医学界已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目前很多国家的医疗卫生改革都在实施、践行这一理念。美国政府提出的全民整体健康研究计划,就是整合医学。WTO也成立了专门的整合医学处。我国整合医学的书已经出版了4卷,从1.0到4.0版从不同角度诠释了整合医学的内涵和实践。整合医学大会也在不断刷新纪录:4月19日,在西安举行的中国整合医学大会有81位院士,175位大学校长,3000多位医院院长参加,有大约1000万人次在线观看了大会实况;8月18日在沈阳召开的中国整合医学大会有3.5万人次参加。“我们要清楚这个形势,整合医学的发展已势不可挡,主要看我们怎么做?”樊代明院士迫切地说。


为什么是反向的医学研究



现代医学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好处,向前看,功不可没,向后看,无以伦比。但是“现代医学一味地向微观发展,一味地向技术发展,成了技术医学,它所带来的弊病不可小视”。“碎片化的信息正在撕裂我们的脑袋!”


樊代明认为现代医学存在的弊病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基础研究方面花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写出了大量论文,中国的中英文论文加起来全世界第一,而这么多论文,仅有3%具有参考价值,97%是没有用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发表论文成为医学前进的标志,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我们认为医学应当是将对病人有效或无效作为根本。”基础研究在10年内发现了15万个靶点,但仅有不到50个具有参考价值。樊代明认为,数量繁多的论文只有整合起来才有用,譬如大家都喜欢吃包子,但如果我们永远只产出白面,包子永远做不成。


第二,临床医学发展的越来越细,越来越精确,分到最后一个医生只能看一样病,或看一个病灶,别的病看不了,如此一来治疗效果怎么样呢?樊代明介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美国是做得最好的,但美国去年发布消息称,病人在医院里死亡,第一是心血管,第二是肿瘤,第三直接就是医源性死亡。每死10个人,就有1个是医源性死亡。而中国的情况也难言乐观,10年前只有40亿人次病人,现在已经有80亿人次了。


“我们把病人分开来治,分段来治,一个病人治好多次,对应的结果如何呢?我们的药品越来越多,我们的医生越来越累,病人越来越多。”樊代明表示,药品越来越多,但治疗效果未必越来越好。


图片来自《豪斯医生》


第三,药品越来越多,但却没有好药。据樊院士讲,他的老师92岁离开的,他一辈子就用二十几个药品,来回调整就当了一辈子医生。现在的药品中,心血管科200多个,消化科100多个,治肿瘤的药品几近1000个,仅中国生产肿瘤药的公司就有几百家。


这么多药品,疗效怎样呢?美国FDA于2013年发表过一个白皮书:在九大类药品中,疗效最好的是抗抑郁的药品,但有40%无效;最差的是抗肿瘤药,约75%无效。所以在美国临床药品试验中,抗肿瘤药品只要30%有效就可获批上市。那么到底是哪出了问题?“主要是医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得出的结论出现了偏差,现代医学是正确的,但是是片面的正确,真理在对面和侧面,但目前的研究局限于正面。”樊代明院士说。


反向的医学研究



现代医学的理论及研究方法都是基于第一次卫生革命获得的经验。第一次卫生革命,主要针对的是传染病。那时,鼠疫或霍乱可使一个国家在一周内死亡人数超过全国人口的1/2甚至2/3。当时引入了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取得了革命性胜利。但是,传染病是一个病因一个病,一个药品(疫苗)就搞定。


慢性病来了,我们怎么办?现在慢病这么多,没有病因,都是危险因素,我们怎么治?比如,抽烟、喝酒、吃肥肉、精神紧张既是冠心病的病因,又是糖尿病、高血压或者肿瘤的病因,某个因素在某一疾病甚至某一病人的权重,很难说清,甚至计算不出来,只是提供其中的一种可能性。治疗也只是针对一种可能性在治疗。慢性病是多病因、多阶段、多机制发病,是一种状态出了问题,是人体功能平衡状态出了问题。这种状况不能靠扛,而是要调,研究策略应与对付传染病有很大不同。现在我们的医学是什么一种状况,一种是等待医学。等病人得了病,才拿着指南治病,就是肿瘤成块了才去切,之前是不管的。有句话是“往前靠,发病率大大增加,往后靠,死亡率大大增加。”那么你怎么去做?还有一种是对抗医学,就是找到这个病我就用既有的方法解决,以前传染病可以,但慢性病根本找不到病因,你对抗什么?


“要解决目前的问题,应该换一种思维,这就是反向的医学研究(它不叫反向医学的研究)。”樊代明院士说。就像我们从兰州去郑州,没有路标和GPS,从来没有人走过,你如果摸索着走,成功的几率只有2%~3%,或者在原地打圈,那么如果你问对面来的人,成功率就有90%,这就是反向的医学研究。反向的医学研究就是在往前走的同时问一问对面的人或车。对我们来说,他们是反向;但对他们来说,我们是反向,互为对照。其实双方都是向前,都是创新。


比如屠呦呦分离出青蒿素获得诺奖,其实葛洪在很早以前就已发现青蒿能治疗疟疾,那时根本不知道药物有效成分,也不知有疟原虫。以后分离出青蒿素,然后依此合成了青蒿素,这是一个典型的与顺向医学研究相反的研究方法。


又比如很早就有中医大家发现砒霜能治疗血液病,首先是得到经验,那时并没有显微镜,后来才知道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那时候没有分子生物学,再后来才知道凋亡机制。又比如用胎粪治疗顽固性腹泻,那时没有显微镜,后来才知道细菌,才知肠道微生态,才知道难辨梭状芽孢杆菌肠炎会致病人100% 死亡;也才知道正常人体的粪菌移植能使这种病人92%痊愈,而且并未清除也无法清除那种高毒性致病菌。反向的医学研究涉及的内容很多,所用的方法应该有所不同,评价结果也有不同。从结构到功能的,要想想功能到结构;从数据到事实的,可试试从事实到数据;从证据到经验的,可试试从经验到证据……还比如从宏观到微观的,可想想从微观到宏观。


给青年的几点忠告



1. “为什么我们总是一事无成,我说的一事无成并不是指看病,看病那是你用别人的方法做了一些事,我说的是有所建树......因为我们今天所做的手术没有创新,将来也许被证明是错的,那么你还在坚持什么?”


2. “我们的医生天天要思考,不是做了什么,而是失败了什么?不要用错误的概念为病人治病”。


3. “我们知识的发展常常是波浪式的发展,所以你一定要跟着这个潮流走,才能顺时而动,否则你会一事无成,只有跟着潮流走,才能从专家走向大家”。


4. “什么是大家、专家、医匠呢?医匠就是只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知道别人在做什么,还其乐无穷。专家是知道别人在做什么,自己不会做什么。大家是知道自己不会做什么,别人也不会做什么,也知道全社会不会做什么,但知道将来会做什么”。


5. “你想走得快的话,不要一个人走,要一起走,独走快,众行远。”


 6. “遇到困难的时候选择什么样的路,一定要选择走绝路,绝路是什么,不是要死亡的路,就是很少人走的那条路,你走很少人走的那条路,你就会成功,因为天无绝人之路。”


7. “大家想一想,当你遇到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一定要反过来走,如果你不尽快的改变你的方向,你将终止在你的起点。”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